农村祠堂作用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4-01-29 05:12:21
关于农村祠堂功能作用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祠堂功能作用的调查报告

在出现了某些事件和情况后,我们务必要去搞清背后真相,最终根据调查情况形成调查报告。如何把调查报告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农村祠堂功能作用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前言:

祠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标志,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信息化科学技术在农村的传播和教育的普及,农村传统的祠堂文化也受到现代文明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祠堂文化在沿袭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的同时,也正在经历着不断的演变。祠堂文化不是农村特有的传统文化,但是却比城乡祠堂文化的传统习俗保留得更加完整,传承和沿袭的风俗习惯也比较完备。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日程的推进,农村传统的祠堂文化的历史传承与演变的历程也更加迅速。假如说宗谱是平面的非物质的宗族历史文化遗产,那么祠堂是立体的物质的宗族历史文化遗产。从大处讲,祠堂乃是华夏各姓氏子孙缅怀祖先,寻根谒祖的圣殿;是传承华夏乡土文明和文化血脉的根基;是华夏民族和宗亲邻、凝聚宗亲人心的精神支柱,它有利于宗族的团结,进而促进国家民族的大团结。因此,传承和保护我们传统的乡土宗祠文化对于保护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遗产来说意义重大,并且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 ……此处隐藏3370个字……文化交流、传播场所

(2)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阵地,如解决群众、民事等内部纠纷,选举村干部等

(3)管理宗族的财务出纳,照顾鳏寡孤独

(4)农村休闲娱乐聊天场所

(5)先进文化传播、教育的重要基地

五、影响农村祠堂功能发挥的因素以及建议

1、宗祠内部管理不善

根据本次调查走访,我们了解到,赤谷乡三个村的祠堂只有在特殊的日子才会开放,祠堂平时都是大门紧锁、闭门不开,这样不利于充分运用和发挥祠堂的功能作用。祠堂的大门钥匙在族中只交给一个人保管,有些祠堂也至多有三个人有钥匙,极大地限制了把作为日常活动场所祠堂的利用价值。祠堂内部很多地方都积满着厚厚的灰尘,里面摆设桌椅的地方有好几处还长了蜘蛛网,似乎好久都没人动过,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据祠堂负责管理钥匙的人介绍,祠堂只有在办红白事的时候打扫,其他时候都不会清理打扫。

2、有关部门重视度不够

据集资重修祠堂的内部族人介绍,政府、村委会对祠堂的重修资金没有给予过任何的资助,完全是由族中人自己商量,按照男丁人口自愿出资修建的。在调查走访中,我们了解到赤谷村的刘氏祠堂在重修宗祠时男丁每人出资1000元、女丁每人出资300元,而书山村的李氏祠堂在重修时因为当地的李氏家族人口比较少,女丁又不参加出资重修祠堂,因此李氏祠堂重修时每个男丁的出资额是3000元,这个数字真不小,对于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来说,承担这笔费用无疑有些困难。另外,很多地方的村委会和乡政府都没有利用祠堂来作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场所,认为祠堂仅仅只是某一姓氏家族的活动基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毫无关系,从不干涉或是过问祠堂内部发生的大小事务。

《关于农村祠堂功能作用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